打开APP
中信证券港股2026年度策略:将迎来第二轮估值修复+业绩触底反弹 把握五条主线
李佛 08:36
阅读量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展望2026年,港股将受益于内部的“十五五”催化,以及外部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货币”双宽松政策,特别是美国和日本。自身来看,港股不仅具备了国内完整的优质AI产业链公司(包括基础设施、软硬件、应用),叠加越来越多的优质龙头A股企业赴港上市,预计港股将受益于境内外市场的流动性外溢和AI叙事的持续催化。随着港股基本面的触底反弹叠加其依旧显著的估值折价,判断港股市场在2026年将迎来第二轮估值修复以及业绩进一步复苏的行情。

建议投资者把握五大中长期方向:1)科技行业,包括AI相关细分赛道、消费电子等;2)大医疗板块,特别是生物科技;3)受益于海外通胀预期抬升叠加去美元化的资源品,包括有色和稀土;4)未来随着国内经济进一步复苏,相对滞涨且低估值的必选消费板块也有望迎来估值修复;5)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造纸和航空板块。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估值修复已至,静待业绩反弹。

受益于R1发布后对中国资产的重估,今年年初至10月底全球主要市场中,港股涨幅仅次于韩国。经历了2021至2023年的持续三年“杀估值”行情后,2024年以来恒生指数已迈入“业绩+估值”双击的行情,而恒生科技也于今年迎来了估值的大幅修复,显示全球投资者对港股的信心在回暖。估值维度,当前港股仍是全球主要市场中的估值洼地,而计算当前的恒生指数ERP仍高达到5.7%。业绩来看,当前Bloomberg一致预期显示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的2026E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5%和29.9%。考虑到明年为美国中期选举年,日本新首相上任后也有望加大政策刺激,我国在“十五五”的开年亦或迎来政策加码。叠加“反垄断”的落地和AI商业化的推进,若宏观层面的改善能兑现到上市公司业绩,港股在2026年的基本面也将持续地触底反弹。

布局“十五五”重点方向,关注新兴产业趋势。

五年规划指引产业发展方向,是把握长期投资机遇的重要依据。历史上,从五年规划建议发布到五年规划正式发布的区间市场表现往往好于五年规划正式发布后的市场表现。与此同时,五年规划往往指明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例如“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半导体产业等细分方向持续发展,市场表现也明显好于大盘整体。“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预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或迎来新的政策支持,化工、机械、造船等传统行业将进一步提质升级,航空航天、生物制造等领域先进制造业集群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兴产业蓄势待发,有望催生万亿级市场。1)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有望开启新一轮电动化创新周期,预计全球固态电池行业2024-2030年产值有望达1.2万亿元。2)脑机接口蓝海启航,协同进化潜力无限,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脑机接口发展,国家医保局最新政策有望极大解决临床痛点。3)生物制造是我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极,持续拓展应用领域,市场规模料将达到万亿级别。4)量子科技前景广阔,有望成为牵引未来产业体系重构的关键力量,其中量子通信有望率先产业化。5)技术突破叠加产业政策推动,可控核聚变行业进展提速,测算2026-2030年间、2031-2035年间年均全球核聚变市场空间分别约为440亿元、4500亿元。

业绩周期见底,基本面预期好转。

市场(媒体一致预期,下同)预计港股业绩增速在2025年见底,恒生综指2025年的营收与盈利增速预期分别为3.6%/3.5%,而2026年预计达5.5%/9.2%,且预计2027年高位企稳;随着经济改善,预计港股业绩后续将由“盈利修复”扩展至“收入扩张”,形成营收与盈利共振上行的可持续趋势。尽管2025年的企业再融资对ROE形成阶段性扰动,随着业绩步入上行通道,市场预计港股大盘指数的ROE或续创新高。预期变化方面,7月25日以来恒生综指的2025年盈利预测值已率先“踩刹车”并小幅抬升,2026年预期更走出一条清晰的上行曲线,港股整体盈利情绪已悄然转暖。

展望2026年与2027年,行业间盈利增速预期标准差显著收敛,盈利版图更趋平稳,有望降低市场对单一板块的β依赖,助力行情有序轮动,为港股持续慢牛提供基本面支撑。结构上,成长板块预计仍有较快的业绩增长,周期行业预计业绩具备弹性,业绩或向上修复,共同带动港股业绩重拾升势。

南向流入空间尚大,散户或成新增主力。

年初至10月底,南向资金累计流入港股规模达1.26万亿港元,成为支撑港股的核心动力。具体来看,公募基金今年以来呈大幅增配港股的趋势。一方面,沪深港通基金正在显著增加港股在权益资产中的配置比例;另一方面,今年5月起,基金新发景气并快速增配港股市场。而近年来公募基金中被动管理基金规模正快速增长,其在沪深港通基金中持股比例相对2024年初已上升达27.2个百分点。

未来“被动替代主动”的趋势将愈发明显,而这也与散户资金参与度的提升息息相关。考虑到疫情以来理财和货基等产品收益率持续下滑,而今年以来中国股市的“赚钱效应”愈发显著,居民“存款搬家”现象或将持续。特别考虑到港股的低配情况,判断南向资金将持续增配港股,尤其散户资金有较大的增配空间。而散户资金通过ETF流入港股的趋势预计也将持续,今年6月以来港股ETF流入规模超2700亿港元,8月ETF占南向流入比例高达88%。截至今年中报,机构在港股ETF中的持仓占比约为55.6%,已处在历史较高水平,未来个人投资者的持仓占比或有较大抬升空间。且在行业/主题性质ETF更趋成熟的背景下,结构性的配置也将成为清晰趋势。

风险因素:

1)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或“十五五”政策推出不及预期;2)中美贸易、科技等摩擦加剧,导致海外资金流出港股;3)港股上行趋势逆转,南向转流出,特别是ETF出现大规模赎回;4)AI泡沫破裂,冲击港股科技股估值;5)港股业绩普遍不及预期等风险。

更多精彩港美股资讯
相关阅读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