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漫长的价格下行周期后,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尤其是最近的一个多月,全球存储芯片合约价出现了罕见的非线性暴涨行情。其中,DRAM与NAND价格在数月内经历了从两位数到在部分细分市场甚至高达数倍的增长。
驱动原因并不复杂:以英伟达H100为代表的AI加速器对高带宽内存的贪婪需求,正迫使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存储巨头将产能从传统的PC DRAM和NAND,大规模转向利润高得多的HBM(即高宽带内存)。这种“AI虹吸效应”导致传统PC用DRAM和NAND供给趋紧,进而迫使PC制造商面临材料成本大幅攀升的压力。
这场显而易见的对整个PC行业利润率构成威胁的风暴周期中,投行和分析师将矛头对准了几家传统以渠道与低价量化取胜的OEM厂商,如戴尔、惠普与宏碁;但意外的是,它们普遍将联想集团与苹果公司视为可能在这一波存储价格上行周期中将“免疫”甚至长期将“受益”的例外。
支撑上述分析师们的逻辑也不复杂,这两家厂商之所以能幸免,要么凭借企业客户占比极高,具有较高的成本转嫁能力,要么凭借供应链霸主地位和品牌溢价。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两者在跨周期与抗风险能力上有丰富的应对经验。
存储暴涨传导链
从供应端看,如上文所述,AI 数据中心对高阶内存和高性能SSD(固态硬盘)的需求暴增,导致厂商将产能优先投放到利润率更高、被高端客户优先承接的产品上;这直接导致中低端 DDR(双倍数据速率)与客户端SSD面临供给被挤压、交付优先级下降,进而推升现货与合约价格。
2025年,全球DRAM市场总收入预计将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HBM占比虽不足30%,却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利润增长。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几乎将所有先进制程产能转向HBM和企业级SSD,以满足英伟达、AMD和云厂商巨头的需求。SK海力士已宣布其HBM产能2025年全部售罄,美光HBM3E订单排到2026年,三星则将DDR4产能降至2025年的20%以下。
这种局面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传统PC DRAM供给骤减。笔记本电脑物料清单(BOM)中,DRAM+NAND占比通常为10-18%,在高配机型中可达20%以上。若以一台平均售价8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计算,存储成本上涨20%意味着BOM直接增加30-50美元。若厂商无法完全转嫁,这将直接吞噬3-6个百分点的毛利率。
消费者导向厂商首当其冲,这直接威胁到戴尔、惠普、宏基的利润率。其中戴尔、惠普和宏基的PC业务高度依赖消费市场。根据IDC和Gartner最新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惠普消费PC占比约55%,戴尔约45%,宏基更高达70%。
消费市场对价格极端敏感,2025年全球消费PC平均售价仅为620美元左右,且竞争激烈。在这个原本就是红海的竞争环境中,促销战几乎从未停止。
在存储成本暴涨后,这些厂商面临两难:提价会导致销量下滑,不提价则毛利率被侵蚀。摩根士丹利在2025年11月17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认为,戴尔和惠普是对存储价格上涨“最敏感的公司”,预计其2026财年PC毛利率将下降2-4个百分点。基于此,报告同时下调了戴尔(从增持到减持)、惠普(从平配到减持)和宏基母公司广达的评级,而对苹果维持增持,联想则由增持到平配。
考验护城河
存储芯片的大幅涨价正在重塑整个 PC 行业的成本结构,成本上涨对联想集团与苹果公司在PC业务上的利润率稳定并非毫无压力。但是,两者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与客户结构都很大程度规避了这种周期性扰动。
上述摩根士丹利报告认为,当下供应链已开始呈现两级分化现象:拥有锁定合约的厂商可维持较低成本,但未锁定者被迫以高价在现货市场抢货,这正是PC整机厂利润分化的核心根因。报告认为这一轮涨价不是“价格问题”,而是“供给问题”。
也就是说,这本质是一个供应链恶化的问题:因缺货与交付延迟,导致OEM 被迫接受溢价采购。事实上,一些厂商在 2025 年上半年至今没有足够的对冲或长期合约覆盖,当现货与合约价格飙升时,短期内不得不以更高成本采购,造成毛利冲击。
那么,成本、价格、利润在供应链上的传导是如何发生的?对于OEM厂商,若DRAM/NAND 占 BOM 比例高,且涨价无法完全转嫁给客户,渠道库存价格较低,无法同步调整,最终导致毛利率下降。
这整个链条上,如果对DRAM和NAND成本敏感度更高、商业模式依赖渠道与促销,或者难以转嫁成本、合约覆盖率较低,更依赖现货或短单的厂商,就必须在其中至少一个或者多个环节具有抗风险能力,才可能对冲利润率下行压力。
对于联想与苹果这两家企业,之所以在此轮存储价格上涨过程中受影响较小,且长期可能受益的原因就是在其中一个或多个环节上具有足够的应对能力。
其中,对于联想集团,其PC全球市占率已在超过十年稳居第一,在最新的一个季度已超过25%,强大的出货能力让其对供应链具有足够的话语权;且在其收入结构中,企业与政府客户占比超过65%,消费仅占35%左右。ThinkPad和ThinkCentre系列在企业市场拥有近乎垄断的品牌忠诚度,尤其在金融、制造和政府领域。
上述摩根士丹利的报告亦认为,联想在 PC 业务上由于企业与商用客户占比高,其抗成本冲击能力显著优于 Dell/HP 等依赖消费渠道的厂商。
企业客户采购PC的决策逻辑与消费者截然不同:总拥有成本而非单纯购置价是核心考量。一台企业笔记本平均使用周期4-5年,IT部门更关注稳定性、可管理性和安全合规,而非几十美元的差价。比如,2025年企业端PC平均售价高达1100美元以上,而消费端平均售价只有620美元,这让前者更容易将成本向客户传导。

这种成本转嫁能力并非偶然,因企业采购通常采用长期框架合同、定制化配置并伴随更低的价格弹性。企业客户为性能、稳定性、服务付费意愿更高。且联想这样的头部厂商与主要企业客户都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这让其锁定部分产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季度定价机制。
更重要的是,企业客户通常以3到5年批量采购合同形式下单,价格调整条款写入合同,联想只需提前一个季度通知即可生效。据IDC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联想商用PC出货量同比增长15.5%,远超消费端(同比增长13%),这进一步摊薄了其固定成本。
供应链堡垒
联想在供应链上的竞争力同样存在,基于其连续多年保持全球 PC 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其规模效应可以转化为供应链中的两个关键优势:
其一是议价能力更强,其实不仅是联想,市占率较高的头部厂商不同程度也有此优势,即存储芯片供应商愿意给更低的合约价格、提供更好的配额、优先保障交付。这些优势在供应链紧缩环境下,议价能力差异被无限放大,因为供应商更愿意将稀缺产能提供给更大的客户,而非给规模较小、订单波动大的厂商。
联想在供应链上的独特优势是联想的采购中心布局于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和欧洲,这种区域级别的多点采购使其能从不同市场获取最优价格,避免单点供应短缺。
在存储芯片价格猛烈上行周期里,如果说联想倚仗的是客户结构与供应链取胜,苹果的对冲能力更多且更强,除了凭借无与伦比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其遥遥领先的优势是在高端产品市场霸主性地位,这让其可以更快转嫁成本,几乎能够免疫于存储价格暴涨。
苹果对上游供应链长期保持着绝对控制力。作为全球最大DRAM和NAND买家之一,苹果与存储芯片之类的主要部件供应商签订的往往是一种“take-or-pay”形式的长期合同:供应商必须优先保障苹果产能,苹果则承诺最低采购量并享有最优惠价格。
基于此,苹果公司不仅能够保持较低成本竞争,甚至可能借环境变化进一步巩固产品溢价与行业谈判地位。
更关键的是,苹果BOM结构中存储占比偏低。比如,MacBook平均配备16GB统一内存,但得益于苹果自研系列芯片的高集成度,实际存储成本占BOM比例仅约8-12%。此外,苹果通过提前囤货和多供应商策略进一步对冲风险。
当然,苹果的定价权惊人,因其对产品的定价长期远高于同行,消费者对其“溢价”早已习以为常,这给了这家企业几乎随时上调零售价格的足够自信。
何以有受益者
整体而言,即便是苹果公司与联想集团,存储芯片价格猛烈、非线性的暴涨也会给两者的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这两家公司,要么凭借企业客户的黏性和成本转嫁能力,要么凭借供应链霸主地位和品牌溢价。联想的对冲能力是通过长期合约锁定产能、规模议价、多元供应商体系、前置库存与成熟的商用客户结构,把存储芯片价格上涨对毛利的冲击压缩到最小,在行业普遍承压的周期里表现出更强的盈利韧性。
而苹果的对冲工具则多得多,除了上文所述的供应链议价能力最强,其还有拥有大规模长期采购合约、拥有绝对高毛利产品矩阵,帮助其更快转嫁成本。
这一轮存储芯片暴涨的所谓“超级周期”大概率还将维持一定时间,从长期看,可以帮助上述两家公司守住市场份额阵地,甚至可能借机扩大份额。也就是说,其看似是对整个PC行业的集体惩罚,但某种程度上将加速PC厂商的行业分化与洗牌,至少在是市占率上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