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IT人员也能制造出老鼠仓,甚至能近亿元的获利?答案是:能的。
浙江证监局近日披露,林艺平为一家私募IT人员,其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一案已调查、办理终结。处罚结果显示,该局要求林艺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8857.68万元,并处以等额罚款,合计罚没1.77亿元。
鉴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该局又对林艺平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罚单显示,林艺平曾任职杭州某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某科技”),承担交易策略前端开发,产品风控,部分产品交易测试、决策、下单、监控等工作,实质上实施了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的履职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与浙江省内两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均由同一实控人控制,同一管理团队管控。且这3家公司的内部控制和人员管理均按照同等要求进行约束。
林艺平究竟与哪两家私募机构存在关联?一些猜想指向某头部机构。
近年来,浙江、安徽、吉林、上海等地证监局披露的多起行政处罚案件显示,IT人员、风控技术岗、基金会计等非传统投研岗位,已成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高发群体。这些岗位人员凭借系统权限或业务关联获取核心投资信息,通过控制亲属及他人账户违规交易,涉案金额跨度从数百万元至亿元级。
随着资管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金融机构内控面临着全新挑战。有业内人士称,传统聚焦内幕交易、“老鼠仓”的监管视线,正逐步转向 IT、风控、运营、会计等非传统投资岗位。这类岗位因系统权限高、信息接触广、监控难度大,已逐渐成为违规交易的高风险领域。
私募IT人员借两人账户趋同交易
浙江证监局指出,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林艺平在某某科技任职,不仅因工作职责可接触、查询前述两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相关未公开信息,而且直接获取、加工过相关未公开信息。

经查,2022年1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林艺平借用“何某龙”东莞、中信证券账户,IP在杭州的交易都是由林艺平决策、操作,资金是林艺平借用账户中原有的何某龙的资金,盈亏由林艺平承担。
2022年11月16日至2023年9月6日期间,林艺平控制使用“林某治”国金、东莞证券账户及“何某龙”东莞、中信证券账户,在沪深两市趋同买入股票并盈利。
据悉,“林某治”的国金、东莞证券账户自开户以来主要由林艺平控制、使用,IP在杭州的交易都是由林艺平决策、操作,相关资金由林艺平筹措,盈亏由林艺平承担。
资管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暴露出全新风控盲区,违规主体正从传统的基金经理等核心投研岗位,快速向IT、风控、运营、会计等可接触核心信息的非传统投资岗位蔓延。
实际上,IT人员利用非公开信息进行股票交易被罚,林艺平并不是个例。
IT岗频现“老鼠仓”,多地监管开罚单
同在今年5月底,安徽、吉林两地证监局均对券商内部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行为作出处罚,涉事人员分别为IT技术岗及技术管理岗。
时任中信证券信息技术中心高级经理李海鹏,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行为一案,被安徽证监局没收违法所得213.14万元,并罚款213.14万元,合计罚没426.27万元。
自2018年12月起,李海鹏获得中信证券CRM系统应用开发岗权限,可以获取中信证券所有客户的账户信息、资产规模、交易持仓等未公开信息。2019年11月1日至2023年2月21日,李海鹏通过CRM系统,获知高某基金的持仓、委托、当日成交记录等未公开信息。
安徽证监局指出,李海鹏实际控制由妻妹“程某1”、妻子“程某2”旗下共计3个证券账户组成的账户组,由程某2根据李海鹏提供的交易指令进行操作,账户组的资金来源和去向主要是李海鹏夫妇,且该账户组使用的设备高度趋同。
涉案期间,该账户组累计交易股票128只,累计交易金额6483.8万元,其中与高某睿远基金趋同交易股票76只,趋同交易金额2900.38万元,趋同盈利金额213.14万元。
与李海鹏的纯IT岗不同,吉林证监局同日处罚的邵某曾任华泰证券分管投研系统建设负责人,属于中后台技术管理岗位。该岗位需统筹投研相关IT系统的搭建、运维与权限管理,是典型的“技术+业务”复合型岗位,因此邵某具备证券从业人员身份。
因存在两项违法事实,邵某被没收违法所得19.39万元,被罚款共计88.18万元。具体包括:
一、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没收违法所得19.39万元,并处3倍罚款58.18万元;二、作为从业人员违规买卖股票,责令清理非法持股,并罚款30万元。
经查,2023年1月至11月,邵某因工作需要获得华泰证券X系统的访问权限,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获取华泰证券自营账户股票持仓、投资建议书(投资建议书内容包含股票信息、投资上限、有效期、投资理由等要素)等未公开信息。在此期间,他登录集成X系统的OA系统达984次,日均约4.66次,从而获知华泰证券自营账户持仓股票名称、股票数量等未公开信息。
2023年1月6日至2023年11月10日,邵某控制“杨某”账户与华泰证券自营账户趋同交易58只股票,趋同买入金额3153.38万元,趋同买入股票只数占比72.5%,趋同买入金额占比59.06%,趋同盈利19.39 万元。
2010年1月19日至2024年4月8日期间,邵某作为证券从业人员,控制使用“杨某”账户持有、买卖股票,扣除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部分,累计买入金额3.47亿元,卖出金额3.45亿元,最终亏损262.61万元。
除了累计交易金额较大,邵某作为从业人员违规买卖股票竟长达14年之久。
90后基金会计也搞“老鼠仓”,罚没超百万
近年来,多地证监局披露的行政处罚案件显示,违规主体已从基金经理等核心投研人员蔓延至具备信息访问权限的技术与中后台岗位。除IT技术岗外,财务岗也成为违规风险的易发领域。
去年10月公告显示,上海证监局公告决定对毕某昱利用未公开信息从事相关证券交易的行为,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48.51万元,并处以70万元罚款。

经查,毕某昱是一位90后,2020年2月入职A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基金),任职基金会计,2023年10月离职。由于岗位工作需要,A基金为毕某昱开通了恒生3.0估值系统、赢时胜4.5估值系统、O32投资交易系统的查询等相关权限。毕某昱通过上述系统查看并知悉了公司在管的“AS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持仓情况等未公开信息。
2020年5月,毕某昱安排远房亲戚毕某磊开立个人证券账户供其使用,资金主要来源及去向均为毕某昱及其父亲。“毕某磊”证券账户自开立以来至2023年10月实际由毕某昱控制使用。
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毕某昱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上述未公开信息,控制使用“毕某磊”证券账户从事证券交易,与“AS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发生趋同交易,趋同买入股票合计85只,趋同买入金额合计8043.79万元,趋同获利金额合计48.51万元。
本文转载自“财联社”,智通财经编辑:徐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