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从7只到1只,医药翻倍基仅剩独苗,如何看回调?
智通转载 21:06
阅读量

近期医药板块震荡加剧,主题基金也面临更多的业绩压力。

过去两个月,10只医药主题基金的亏损超10%。此外,目前年内收益超过100%的医药翻倍基也仅剩一只,而两个月前则有7只。还有两只8月成立的次新医药基金,刚成立不久就赶上板块震荡,目前的成立以来收益均为负。

从市场趋势来看,多位业内人士预计,医药板块短期调整或临近尾声,未来资金回流有望推动板块反弹。而长期来看,我国创新药企业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行业仍具显著投资价值。

对于未来的医药板块投资,基金经理也给出了多元应对思路:一是顺应产业趋势优选优质企业;二是紧盯估值与企业基本面,避开情绪高点逆势布局;三是同步关注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医药板块的影响。

近两月多只医药基金下跌,年内翻倍基仅剩一只

近期医药板块回调,医药基金的净值表现也面临一定压力。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1月14日,东吴智慧医疗量化混合A、广发医药创新混合发起式A等10只基金的过去两个月亏损超10%。

两个月前,市场上还有7只医药主题基金实现年内收益超100%(各类份额合并计算)。

但截至11月14日,市场上的医药主题翻倍基仅剩一只。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截至11月14日,中银港股通医药混合发起A的今年以来收益为109.50%。

此外还有基金产品刚成立不久就遭遇医药板块回调。以长城港股医疗保健精选混合发起(QDII)A为例,该基金成立于8月20日,截至11月14日的成立以来亏损达12.90%;而华富医疗创新混合发起式A成立于8月15日,目前的成立以来亏损已达14.33%。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医药板块的回调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嘉实基金郝淼认为,近期板块回调,使得部分个股的泡沫得以消解,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其实是好事。创新药研发本就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预期回报的一个行业,最后能成功实现出海BD、成功获得FDA批准、成功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公司是少数,很多公司不可避免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板块的适度回调对投资者、对产业界都是一次有益提醒:创新药企业不会个个都成功,未来一定会走向分化。

还有业内人士提示,板块震荡期也能检验基金经理的操作能力,投资者也可以借助这段震荡时期研究持仓基金的涨跌情况,从而辅助自己更好地做出投资决策。

短期调整或进入尾声,创新药板块仍具竞争力

历经近期调整后,业内人士认为,医药板块短期调整或已临近尾声。未来随着资金重新流入,板块有望迎来反弹。

华夏基金认为,医药行业调整或进入尾声。该机构分析称,对于医药行业本身来说,产业逻辑和叙事逻辑没有发生变化,阶段性受到科技板块行情下部分资金分流导致行业表现受到压制,在行业催化与资金回流下有望重新获得表现。

泓德基金操昭煦也认为,随着三季报披露结束,市场进入业绩空窗期,此前依赖于近几个季度利润兑现支撑上涨的板块性价比下降,考虑到创新药与AI板块之间巨大的涨幅差距,加上创新药行业本身景气度较高,预计资金很可能会重新关注这个板块。未来一段时间内,随时可能结束这一轮回调并进入反弹节奏。

拉长周期来看,我国医药板块的投资价值也依然显著。

郝淼认为,对二级市场投资而言,股票市场行情短期虽有波动,但我国创新药优质企业的全球化开拓已乘风而起。“我们中长期仍坚定看好创新药领域的投资机会,建议广大投资者积极挑选优质企业布局。经过这一轮产业发展,一定会有一批企业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公司,对此我们理应抱有信心和耐心。”

板块震荡背景下,基金经理如何应对?

尽管长期投资机会显著,但医药板块未来仍可能面临震荡与分化,对此,基金经理给出了多元应对思路。

有基金经理建议,投资医药板块应优先选择优质企业,并持续跟踪其基本面变化。

郝淼建议,投资医药板块需要顺应大的产业趋势,优选各方面实力没有明显短板的优质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对于创新药公司,还要注意跟踪技术前沿变化以及公司重要产品研发进展和竞争力变化。

郝淼还建议不要在板块市场情绪亢奋的时候追高买入,而应该耐心等待情绪回落、逆势布局。如果刚才提到的这些企业基本面因素没有改变,估值又处于合理区间,情绪回落带来的价格回调或是调仓换股中长期投资布局优质企业的好时机。

操昭煦也强调在投资医药板块时需要关注板块估值水平。操昭煦表示,“对估值的判断,是我们未来判断行情的核心依据。”他同时指出,目前创新药估值相对便宜,因此在达到正常估值中间位置之前,我们认为不必过于忧虑创新药泡沫。

另外也有基金经理提示称,未来投资创新药板块时,还需要高度关注国际市场的行情。

操昭煦指出,“我认为不仅要观察国内A股的大盘,也要关注美国AI泡沫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投资创新药主要是基于国际市场逻辑,美国养老金和社保基金的资金大部分投资于他们的股市,这是他们国家的信用发动机,财富效应极为明显。如果美国股市泡沫破裂,从基本面角度分析,对创新药行业同样会造成绝对打击。”

本文转载自“财联社”,作者:李迪;智通财经编辑:冯秋怡。

更多精彩港美股资讯
相关阅读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