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硅料价格止跌反弹,在经历了一年多的价格下行和业绩承压后,光伏产业上游率先在今年第三季度迎来业绩转折,大全新能源(DQ.US)便是其中之一。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10月27日晚间,大全新能源公布了其25Q3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当期实现整体营收约为2.45亿美元,环比大幅增长225.27%;同比基准下,公司整体营收则增长了23%。
而受益于强劲财报,10月27日,大全新能源美股股价大幅收涨14.06%,盘中最高价达到30.28美元,已接近今年的年内股价高点,能否继续向上突破便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年内股价拉升逾50%的背后
虽然大全新能源在10月28日小幅收跌0.88%,但拉长时间线来看,截至目前公司年内股价涨幅已达51.39%。若以此趋势继续推进,公司则有望在今年走出自2021年以来连续4年的股价下跌区间。
从时间上看,大全新能源此轮行情始于今年7月初。而在此前,公司股价一度在4月末触及年内低点12.40美元。其背后原因在于行业内出现的量价齐跌现象。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今年上半年,包括大全能源在内的国内四大多晶硅头部企业整体销量显著下滑。统计数据显示,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H)、大全新能源等在内的四家头部企业合计销售多晶硅36.88万吨,同比下滑37.4%。其中大全能源销量降幅居前列,同比降幅达到52.49%。除销量下滑外,同期多晶硅售价也出现了大幅下降。
其背后在于当时行业产能过剩和高库存水平,以致太阳能价值链的市场价格下跌,一直低于现金成本水平。数据显示,当时大全新能源的多晶硅平均销售价格为31.20元/千克,同比减少33.63%,已跌破其同期37.66元/千克的现金成本。而这直接导致了公司今年Q2营收同比下滑65.8%,对应归属于公司股东净亏损7650万美元。

随着今年7月3日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的召开,光伏行业“反内卷”获得更高层面的关注,加大了市场对于国内整治光伏行业无序竞争力度的预期。此外,得益于7月以来国家层面推动的‘反内卷’政策,有效扭转了此前多晶硅价格远低于成本线的非理性局面,推动当时多晶硅主力期货合约价格连续大涨突破4万元关口。
而在7月2日,大全新能源股价便跳空高开大幅收涨15.75%,显示出市场的积极反馈,在行业持续“反内卷”的推动下,公司股价迎来7月行情,直到7月24日其股价基本沿5日均线持续拉升。从量能来看,7月2日之后,公司每日成交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7月21日已跌至69万股,反映了场内持筹者一致性逐渐增强的过程。直到7月22日,大全新能源再次走出一根大阳线收涨16.81%,成交量再次攀升至490.66万股,场内才再次开始出现较大分歧。
结合7月2日和7月22日的筹码数据来看,7月2日公司股票筹码峰在13.8美元附近,反映的是此前大全新能源股价跌至年内低点后持币者大量抄底入场后的筹码情况;而在7月22日,其股票筹码峰攀升至20美元附近,原13.8美元附近筹码大幅减少,反映出大全新能源在经历这轮行情后已出现了大范围的场内外筹码交换,此前在13.8美元附近进场的筹码大部分已获利离场。
随后,大全新能源一直处于沿BOLL线中上轨的技术性波动中,仅在10月10日大幅收跌14.52%时才触及BOLL线下轨,当日放大至283.60万股的成交量也预示着新一批持币者已抄底进场。
可以看到,在Q3财报发布当天,虽然大全新能源的股价再次拉升14%,但日成交量仅约200万股,并且次日成交量进一步下降,说明场内持筹者仍在观望,或在等待下一个行业信号。
供需调整与“反内卷”
由于2021年和2022年多晶硅高盈利吸引行业大规模扩大产能,仅2023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143万吨,同比增长76.33%。供给大幅增加,价格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头部企业却开始继续扩大产能提高市场供给。
以大全新能源为例,其作为深耕硅料环节多年的龙头企业,长期拥有市场份额与生产成本上的优势。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超143万吨,而大全新能源的多晶硅产量为19.78万吨,约占国内多晶硅产量的13%,规模在业内处于第一梯队。
但在硅料价格也步入快速下降通道的情况下,大全新能源依旧进行了大规模扩张。2023年12月,大全新能源公布了投资150亿元建设硅基新材料产业园的计划。该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计划投资75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多晶硅及配套15万吨工业硅、120万支圆硅芯项目;二期计划投资75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多晶硅及配套15万吨工业硅、100万支圆硅芯项目。
最终随着光伏产业的竞争加剧,多晶硅产能过剩,硅料价格大跌,大全后续业绩也出现大幅度下降。而这也是大全近几年股价持续下跌的重要原因。
其背后反映的是国内硅料存在的产销不平衡困境。目前国内已建成多晶硅总产能达到350万吨,预计2026年全球需求仅约150万吨,产能过剩率超过一倍。因此,只有化解多余的产能,或是有效限制产量,才能根本上抑制价格大幅波动。
而在今年5月,市场一度盛传业内将成立类似多晶硅收储联合体进行收储,预计将淘汰约100万吨的落后产能,而后又传出联合体(收储平台)预计于2025年内完成搭建的消息,一度刺激多家光伏上市公司股价反弹。
虽然上述消息尚未经证实,但为响应国内“反内卷”政策,大全新能源作为国内硅料龙头,已在行业内带头进行减产。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多晶硅企业减产幅度与多晶硅价格是否跌破现金成本高度相关,大全新能源等现金成本较高的企业便采取主动减产措施以减少亏损。根据财报数据,大全新能源当期多晶硅产量为 5.08万吨,同比下降约 60%,公司对应产能利用率也降至33.31%,同比减少50.1个百分点。
而在行业方面,在当前多晶硅价格稳定在5万吨/吨水平的情况下,近期市场再度传来西南地区多晶硅项目可能停工的利好。据悉,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为国内多晶硅的主产地之一,该地区在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枯水期,电价较丰水期上涨30-50%,而大幅上升的生产成本则有望推动西南地区部分多晶硅生产基地在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实现全面停产。
若上述传闻属实,或将涉及约达32万吨的多晶硅产能,而如今已到验证这一市场传闻的时间节点。而短期内场内持筹者的态度或许便取决于相关利好的兑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