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建投发布研报称,今年以来,证券板块呈现显著的行情与业绩增长背离特征:行业上半年净利润增速达64%,在行业指数中排名第4,但前三季度板块累计涨幅仅7%,位列第22位,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导致持有券商股的投资者普遍体感不佳。这一背离传统市场认知的现象,既与板块自身投资逻辑相关,也暗藏行业的深层结构性问题,或许行业破局之径唯有商业模式创新。
中信建投主要观点如下:
券商涨幅与业绩弹性不匹配的核心原因
今年以来,证券行业呈现显著的绩优表现与行情背离特征:行业上半年净利润增速达64%,在34个申万行业指数中排名第4,但前三季度板块累计涨幅仅7%,位列第22位,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这一现象需结合行业特性与生态变迁深入分析,而行业破局的关键在于业务模式重构与战略转型。
此间,券商板块涨幅与业绩背离的成因可分为表层特征与深层逻辑。从表层看,一是择时难度高,证券板块区间最大涨幅与持有累计涨幅差值达35%,位列行业前三,择时不佳者或面临负收益;二是行情与业绩错位,板块行情弹性通常领先业绩约一个季度,财报披露时行情已提前兑现;三是个股分化剧烈,申万证券指数50只成分股中仅20只跑赢指数,权重超60%的前十券商仅3只跑赢,非权重标的涨幅可达指数10倍,选股失误易致“赚指数不赚钱”。
更深层逻辑则指向行业本质:其一,业绩难以预测,自营业务收入占比2025年上半年超45%,其收益依赖市场波动,难以通过产业趋势预判;其二,盈利强周期,经纪业务依赖市场交易热度,创新业务依赖政策、行情等周期红利,业绩呈脉冲式波动;其三,竞争同质化,券商战略多为跟随式布局,缺乏差异化壁垒,仅少数在投行、资管领域有特色的券商能获差异化估值。
其实,券商并未真正失去“牛市旗手”的地位,而是随着自身业务结构的深度调整,投资者需更细致地做好择时与选股,才能获得与券商业绩弹性更匹配的收益。换言之,只要市场仍有赚钱效应、交投保持热度,证券板块的行情就不会缺席。
证券行业转型的核心方向与实践路径
面对上述这些结构性问题,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投资银行的历史背景下,券商是否应从追求收入与利润规模,转向聚焦ROE提升与业绩稳定性,是当前需要明确的首要命题。
证券公司要实现做优做强的目标,往往需要提升买方业务能力;而提升这一能力,通常离不开资本的补充。但过去在持续扩表的过程中资金运用效率偏低,导致估值难以长期稳定,使得继续在公开市场股权融资不易,而被迫采取定向配股或次级债补充资本,陷入稀释EPS或需不断发债的困境,在债市收益率走低的背景下,若资金仍投向低收益资产,则难以打破循环。破局的核心是优化资本运用方式、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将“重资本业务‘做轻’,轻资本业务‘做重’”,借此打破资本补充悖论,并通过“并购+科技投入+国际化”三大路径实现弯道超车。
重资本业务“做轻”,并非收缩规模,而是从资本主导转向能力主导:传统模式下,自营、两融依赖加杠杆、扩资产负债表,比拼资本规模;“做轻”则以专业能力整合外部资源,如用衍生品帮客户对冲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能力实现资产出表,从“被动承担风险”转为“主动经营风险”,以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能力赚取稳定溢价,摆脱资本规模束缚。
轻资本业务“做重”,核心是从通道服务升级为价值中枢:传统经纪、投行以“单次交易变现”为主,收入随市场波动;“做重”则聚焦客户长期需求,如财富管理从“卖基金”转向“生命周期资产配置”,赚取信任驱动的管理费;投行从“单次融资”转向“企业全周期服务”,赚取战略伙伴溢价,实现收入从脉冲式到持续性的转变。
借用国际投行的发展实践说明,摆脱资本补充悖论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资本的价值”。并购是“用资本换时间”,快速补全能力短板;科技是“用资本筑护城河”,构建内生增长引擎;国际化是“用资本拓空间”,对冲周期并创造新场景。三者协同,推动券商从“资本依赖型”向“能力驱动型”转型,此时资本不再是束缚发展的枷锁,而是撬动长期价值的杠杆,最终实现“融资-能力建设-价值提升-估值提升-再融资”的正向循环,完成弯道超车。
风险提示:
市场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宏观经济的波动、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投资者情绪的波动,都可能引发股价变动,或对券商等机构的估值造成影响,而非银金融行业的业绩受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影响较大。
企业盈利预测不确定性:证券行业的盈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报告针对行业估值、业绩的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此外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也可能导致预测结果出现偏差。
技术更新迭代: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金融机构不断跟进并适应技术变革的步伐,然而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也带来了高昂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培训成本,可能增加券商经营成本,同时技术创新的爆发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