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来,全球火箭发射次数连续三年创下新高,全球航天活动显著增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在通信卫星领域,我国低轨卫星的建设相对滞后于高轨高通量卫星。天通一号卫星是我国成熟的GEO卫星星座,已被各行业广泛应用。2024年,我国两大巨型星座(GW及G60)正式组网开启,标志着2025年星座部署将进入常态化发射的新时代。截至2024年末,SpaceX星链卫星已累积发射超7000颗,星网GW及垣信G60分别部署了10颗和54颗卫星。
巨型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周期长、技术集成度高、高风险等工程特点。我国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逐步转型,关键技术及产能瓶颈有望突破,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进程。
01、全球手机直连卫星竞速,关注商业航天投资机会
SpaceX斥资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的50MHz黄金频谱资源,标志着全球手机直连卫星竞争进入战略卡位阶段。此举使SpaceX摆脱对地面运营商频谱依赖,通过芯片嵌入技术实现普通手机直连卫星,并将服务能力从文本提升至语音和流媒体数据。采用“偏远地区自营+城市合作”的混合模式,SpaceX正构建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能力。我国同期出台政策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发展,加速星座组网和民营火箭商业化。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迎来发展机遇,但频谱稀缺性、技术成熟度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仍是核心变量。
全球手机直连卫星竞速,关注商业航天投资机会
太空与网络报,近日美国SpaceX斥资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的50MHz黄金频谱资源,可以看作是一场旨在重塑全球移动通信格局的战略卡位。其核心目的在于摆脱对地面运营商频谱的依赖,构建覆盖全球的独立卫星直连通信能力。通过此次收购,SpaceX将其“手机直连卫星”(Direct-to-Cell)服务能力从当前的文本传输提升至未来的语音通话和流媒体级数据业务,并计划通过下一代星座将系统容量提升百倍。
这一举动凸显了稀缺的中频段频谱资源在空天地一体化竞争中的核心价值,也标志着卫星互联网产业从技术验证迈向大规模商业运营的关键转折。SpaceX凭借其强大的资本、领先的发射能力和成熟的星链生态,正在加速卫星互联网全球商业化落地进程。
频谱收购带来独立运营与服务能力跃升。SpaceX以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的AWS-4(40MHz)和H-block(10MHz)频谱,标志着从“合作依赖”转向自主运营。此前,星链依赖运营商频谱(如T-Mobile的PCS频段),需分摊收入且受制于地域限制;如今拥有专属频谱后,SpaceX可灵活部署全球服务,并将直连卫星的容量提升20倍,系统总容量增长100倍。新频谱支持5G卫星体制,未来可提供与地面LTE相当的服务体验,覆盖传统网络无法触及的50%陆地盲区及海洋。
技术端,芯片嵌入与硬件兼容性升级。SpaceX与芯片制造商合作,旨在将支持卫星频段的射频芯片直接植入智能手机。此举解决了星链直连服务的核心瓶颈——硬件兼容性。普通手机无需外接天线即可接入卫星网络,实现短信、通话和基础数据服务(如社交媒体、导航和物联网连接)。目前,星链已部署600多颗直连卫星,覆盖五大洲,服务超600万用户,并在灾害应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美国飓风期间通过卫星发送150万条警报)。
面向下一代通信,聚焦融合卫星与地面通信。SpaceX明确将采用混合模式:在偏远地区自营卫星服务,在城市区域与地面运营商合作。例如,EchoStar旗下Boost Mobile用户可直接接入星链网络,而SpaceX亦可通过为运营商提供“容量批发”获利。此举既避免了与传统电信巨头(如AT&T、Verizon)的正面竞争,又通过互补覆盖提升整体网络价值。正如AT&T CEO所言:“卫星网络无法替代地面基础设施,但可高效补盲。
回顾我国,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的规模应用,目标是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该政策通过有序开放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优化频轨和码号资源管理(创新“不换卡不换号”模式)等一系列举措,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
今年7月底以来,我国GW星座发射频率显著提升,从01-05组星的一到两个月发射间隔缩短到05-10组星的3-5天发射间隔,组网速度明显加快,或表明我国卫星互联网开始进入高密度组网期。民营液体火箭有望逐步成为建设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的重要力量,手机直连卫星加速推广,卫星互联网建设有望加速。
美国SpaceX的巨资投入和我国商业航天及政策端的强力助推,共同印证了手机直连卫星赛道的发展潜力与市场确定性。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从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到运营服务和应用生态,商业化进程持续加速落地。其中,核心频谱资源的稀缺性、技术方案的成熟度以及最终能否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是需要持续关注的核心变量。
风险提示:
1、国防预算增长不及预期;近年来国防预算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军工政策向好,但存在国家政策及国家战略的改变而减少国防预算的支出的可能性。
2、武器装备交付不及预期;后疫情时期,叠加地区紧张因素,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链路受到较大冲击,如船舶等行业存在无法按时完成施工及延期交付风险。
3、相关改革进展不及预期;国家对未来形势的判断和指导思想决定了行业的发展前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对军工企业战略方向确定、产业选择及投资并购方向均有重大影响。
02、我国卫星互联网进入高密度发射期,重视商业航天投资机会
2025年7月底以来,我国GW星座发射频率显著提升,从01-05组星的一到两个月发射间隔缩短到05-07组星的3-5天发射间隔,组网速度明显加快,或表明我国卫星互联网开始进入快速组网期。此外,千帆星座的发射招标也已经启动,海南商发的1号和2号发射工位开启常态化发射工作,大型民营液体火箭也将陆续首飞,可重复使用实验稳步开展,以蓝箭航天为代表的民营火箭企业开始IPO辅导,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事件
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在8天时间左右完成三次发射任务
2025年7月27日18时03分、7月30日15时49分、8月4日18时21分,我国分别用长六改、长征八号甲、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完成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06组、07组卫星的发射任务,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简评
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射频率显著提升,组网速度明显加快
GW星座发射频率显著提升,组网速度明显加快。我国GW星座由12992颗卫星组成,2024年2月至2024年10月,已完成三次高轨卫星的发射,从2024年12月至今,陆续完成了低轨01-07组卫星的发射,其中01-05组的相邻发射时间间隔至少为一个月,部分间隔达到2个月以上,而05-07组的相邻发射间隔约3-5天,发射频率显著提高,或表明我国卫星互联网开始进入高密度组网期。
千帆星座近期的建设进度较为缓慢,后续有望逐步提速。千帆星座分别完成1296颗和13904颗卫星星座的申报,从2024年8月6日至今,已完成五次“一箭18星”发射,2024年的相邻发射间隔约为2个月,2025年分别于1月23日和3月12日完成两次发射,截至目前没有开展后续发射任务。但垣信卫星于7月23日发布2025年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招标共计7次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包括4次一箭10星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和3次一箭18星运载火箭发射服务,服务/交付周期为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26年3月。我们预计千帆星座的建设有望逐步提速。
海南商发解决发射工位瓶颈,大型民营液体火箭即将迎来首飞
海南商发已经建成一号和二号发射工位,计划新增三号、四号工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由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目前已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并成功发射四次,二期项目于2025年1月25日开工,正加速推进建设。一期项目占地2500余亩,包括技术区和发射区,2022年7月6日动工,仅用980天便形成全系统发射能力。一号发射工位首创地面导流锥排导系统代替传统地下导流槽,实现“7天发射+7天恢复”高效测发模式,满足长征八号系列火箭“三垂”测发需求;二号发射工位采用“三平”测发模式,是国内首个液体通用工位,统型设计可满足20余型火箭测试发射。二期项目占地1100余亩,新增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及配套技术区和古松测控站,建成后,将形成“两期四工位”格局,更好满足“高频次、大运力、低成本”发射需求,进一步提升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发射能力。
GW星座近期的两次发射分别由海南商发的一号和二号发射工位承担任务,发射间隔仅为5天左右,表明海南商发已投入常态化运营,此外商业火箭公司也通过自建和共建模式建设发射工位,发射工位瓶颈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2025年下半年,多款大运力民营液体火箭即将首飞,并开展可重复使用相关实验,民营液体火箭有望逐步成为建设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的重要力量。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等LEO运力在10吨以上的大型液体火箭都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进行首飞,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液体火箭运力略低于10吨,也计划于今年首飞,同时,相关的可重复使用试验工作也将陆续开展,液体火箭发射工位抓紧建设中,有望解决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成本高、发射资源不足的瓶颈,将单位发射成本降低到2万元/kg左右。民营液体火箭有望逐步成为建设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的重要力量,卫星互联网建设有望加速。
蓝箭航天开启IPO辅导,有望在科创板上市。2025年7月25日,蓝箭航天与中金公司签署辅导协议,正式启动科创板上市进程。
投资建议
2025年7月底以来,我国GW星座发射频率显著提升,从01-05组星的一到两个月发射间隔缩短到05-07组星的3-5天发射间隔,组网速度明显加快,或表明我国卫星互联网开始进入高密度组网期。此外,千帆星座的发射招标也已经启动,海南商发的1号和2号发射工位开启常态化发射工作,大型民营液体火箭也将陆续首飞,可重复使用实验稳步开展,以蓝箭航天为代表的民营火箭企业开始IPO辅导,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风险提示:
1.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中短期内卫星星座建设是运载火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我国发布了大规模的星座建设计划,但是目前建设进度较为缓慢,若星座建设目标发生变化导致其对运载火箭的需求减少,则会对运载火箭产业链中的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2. 技术突破不及预期风险:我国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以及火箭回收技术正在研制中,若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则会对相关公司的业务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3.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国家政策推动运载火箭产业向商业化发展,鼓励商业运载火箭健康有序发展,产业内参与者数量持续增长,使得市场竞争加剧,可能会对市场内原有企业造成一定冲击。
03、政策、技术、生态三箭齐发,商业航天迈入“组网提速+质量筑基”新阶段
巨型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周期长、技术集成度高、高风险等工程特点。我国国有民营企业纷纷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逐步转型,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进程。同时,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飞、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卫星互联网海外开展试运营业务,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的阶段。政策监管、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正合力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进入高质量发展拐点。政策监管明确:国家航天局7月21日发布商业航天全寿命周期质量新规,明确“终身追责制”与高风险项目独立评估,倒逼企业从“野蛮生长”转向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加速行业洗牌;技术攻坚提速:垣信卫星13.36亿元发射服务招标(一箭18星/10星)释放组网加速信号;生态协同扩容: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7月22日开放50家成员准入,以“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补全产业链短板。风险提示:卫星互联网建设不及预期;技术突破不及预期;频谱和空间资源争夺。
风险提示:卫星互联网建设不及预期;技术突破不及预期;频谱和空间资源争夺。
04、我国商业航天技术持续验证,新格伦与二代星舰首飞
我国商业航天技术持续验证,600瓦霍尔电推进系统星座级批量点火成功;一箭十星,我国成功发射微厘空间01组卫星;一箭三星,我国成功发射巴基斯坦PRSC-EO1卫星。国际商业航天方面,新格伦火箭首飞:入轨成功,回收失利;SpaceX第二代星舰首秀折戟,再度上演筷子夹火箭。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飞、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卫星互联网海外开展试运营业务,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的阶段。
我国商业航天技术持续验证,新格伦与二代星舰首飞
1、我国商业航天动态:
巨型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周期长、技术集成度高、高风险等工程特点。我国国有民营企业纷纷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逐步转型,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进程。同时,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飞、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卫星互联网海外开展试运营业务,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的阶段。
600瓦霍尔电推进系统星座级批量点火成功。我们的太空报,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10所5颗星上电推进产品完成上电、预处理、初次点火和在轨推力标定后,快速切换到姿轨控推进状态,创造了国内组网卫星电推入轨任务执行的最短时间纪录。510所打造的多款功率适中、轻量化和高可靠的商业电推进货架式产品,将应用于我国重要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中。
一箭十星,我国成功发射微厘空间01组卫星。卫星与网络报,北京时间2025年1月13日11时0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微厘空间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捷龙三号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一院所属中国火箭公司投资。火箭采用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布局,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航天器。这是捷龙三号火箭第五次海上发射。此次任务,捷龙三号火箭试验队通过优化固体发动机性能,进一步提升了火箭运载能力,发射总载荷质量达到1600千克。
一箭三星,我国成功发射巴基斯坦PRSC-EO1卫星。我们的太空报,1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巴基斯坦PRSC-EO1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天路一号卫星和蓝碳一号卫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56次飞行。
2、国际商业航天动态:
新格伦火箭首飞:入轨成功,回收失利。卫星与网络报,北京时间1月16日,新格伦火箭(New Glenn-1)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点火升空,成功将蓝环探路者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本次发射入轨成功,回收失利,新格伦差一点成为全球第二款回收复用火箭,不过它仍是除星舰和SLS外,箭体直径最大的现役运载火箭。新格伦是美国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的首款轨道级运载火箭,此次发射的首要目标是入轨(MEO轨道),附加任务目标为一级海上回收(优先海上回收船,次选为海面溅落)。新格伦整箭高98米,箭体直径7米,起飞质量约1500吨,起飞推力1750吨,该箭近地轨道LEO运力4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力超过13吨。
第二代星舰首秀折戟,再度上演筷子夹火箭。卫星与网络报,北京时间2025年1月16日,SpaceX迎来第二代原型星舰首次综合测试飞行,即星舰第七次综合测试飞行。编号B14+S33星舰组合体从德州博卡奇卡星舰基地1号轨道发射位(A发射台)起飞升空,开始星舰第七次跨大气层轨道测试飞行。此次飞行路径设计与第六次基本一致,目标设定超重型火箭在升空约6分55秒原位返回发射场捕获回收,设定星舰飞船在升空约66分39秒在印度洋目标溅落点软着陆。但S33实际飞行时间仅8分26秒,爆炸解体。全舰高度123.1米,发射质量5310吨,推进剂质量4900吨(B14:3400吨 + S33:1500吨),干质量410吨(B14:275吨+S30:135吨)。全舰高度、发射质量、推进剂质量、干质量均比第一代星舰系统有所增加。
风险提示:
1、卫星互联网建设不及预期。卫星互联网产业系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随着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国家可能会出台新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和指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政策和法规的调整可能会对行业的生产运营和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2、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尽管中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一箭多星、低成本制造等方面,仍是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3、频谱和空间资源争夺。随着低轨道卫星数量的急剧增加,频谱资源和空间轨道资源的争夺将日益加剧。如何在国际上协调和争取更多的频谱和轨道资源,以确保我国卫星互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挑战。
05、商业航天2025年展望:星座加速部署、关注火箭首飞
2024年,全球航天任务频次再创新高,共计完成265次发射。SpaceX保持领先优势,占全球发射总量的50%;火箭发射端技术不断突破,星舰成功试飞、新一代猛禽3发动机面世。可重复使用、大推力火箭技术将成为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快速部署的关键。我国商业航天发射稳居世界第二,民营商业航天发射道阻且长。产业中,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逐步转型,关键技术及产能瓶颈有望突破,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进程。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运营、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手机直连卫星商业化应用发展、海外开展试运营业务,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阶段。
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应用广泛,军民市场空间广阔
相比于地面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具备覆盖范围广、跨洲际通信时延低、支持大规模灵活通信、建设成本低、可用于应急等特殊场景的优点。但其系统容量较小,无法满足高人口密度区域的并发通信需求,而且在频谱效率、峰值速率、网络时延方面也不如5G,尚无法达到5G通信的性能要求。经过三次发展浪潮,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系统互补融合”的定位逐渐清晰。
卫星互联网在军民用领域应用广泛,万亿市场空间广阔。不同场景下的宽带服务是卫星互联网主要的应用方向之一,其还将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能够避免气候或者地面基础设施被摧毁等因素影响通信的质量,且自身抗毁伤能力强,在军事领域应用广泛。目前,我国航天产业辐射的产业链规模已超过万亿。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从2015年至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产值由3764.2亿元突破至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预计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超2.3万亿元。下一阶段,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将步入快车道,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接近10万亿元。
2024年商业航天回顾:全球航天任务频次再创新高,SpaceX保持领先优势
2024年,全球航天任务频次再创新高,全球运载火箭共计完成265次发射。入轨发射总计259次,比2023年的221次增加了17%,平均1.4天完成一次火箭发射,同样创历史之最。按照国家划分,美国与中国贡献全球火箭发射主要份额,欧洲整体表现不佳。其中,美国2024年完成154发火箭发射,占全球入轨发射总量59%;我国2024年完成68发,占全球入轨发射总量26%。
从执飞火箭来看,SpaceX的猎鹰系列为全球火箭发射绝对主力,占全球发射总量的50%。美国主力火箭德尔塔系列在完成最后一次发射后退役,火神成功首飞。中国长征12号、引力一号等新火箭成功首飞,欧洲阿丽亚娜6号首飞仅部分成功。火箭发射端技术日渐成熟,火箭复用技术如猎鹰9号火箭有效降低发射成本,显著提高任务执行效率。
2024年我国共完成68次火箭发射任务,较2023年的67次火箭发射记录再创新高,其中2024年成功发射66次,失利2次,成功率为97%;民营火箭公司发射12次,占比18%。航天国央企为火箭发射主力军,民营火箭仍以固体火箭为主。
海南商业发射场启用,我国商业火箭发射效率再提升。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于2024年11月30日首次成功发射。海南商发目前共建成一号和二号两个工位,一号为长八专用工位,二号为商业发射工位,可满足每年各16次的发射需求。
全球卫星频轨资源稀缺,我国卫星互联网正式组网开启。国央企集团加速布局商业航天,卫星制造端与火箭发射端加速补齐短板,航天科技集团于2024年9月分别成立了商业卫星公司与商业火箭公司。随着我国商业主体性确定,行业整体有望加速发展。同时,随着供应链的变革,由传统军工供应链体系转向商业与民营市场,成本与效率有望大幅提升。
2025年商业航天展望:我国星座发射常态化、商业化进程落地、与各型火箭首飞
自2020年以来,全球火箭发射次数连续三年创下新高,全球航天活动显著增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在通信卫星领域,我国低轨卫星的建设相对滞后于高轨高通量卫星。天通一号卫星是我国成熟的GEO卫星星座,已被各行业广泛应用。2024年,我国两大巨型星座(GW及G60)正式组网开启,标志着2025年星座部署将进入常态化发射的新时代。截至2024年末,SpaceX星链卫星已累积发射超7000颗,星网GW及垣信G60分别部署了10颗和54颗卫星。
巨型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周期长、技术集成度高、高风险等工程特点。我国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逐步转型,关键技术及产能瓶颈有望突破,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进程。同时,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飞、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手机直连卫星商业化应用发展、卫星互联网海外开展试运营业务,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的阶段。
风险提示:
1、卫星互联网建设不及预期。卫星互联网产业系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随着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国家可能会出台新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和指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政策和法规的调整可能会对行业的生产运营和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2、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尽管中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一箭多星、低成本制造等方面,仍是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3、频谱和空间资源争夺。随着低轨道卫星数量的急剧增加,频谱资源和空间轨道资源的争夺将日益加剧。如何在国际上协调和争取更多的频谱和轨道资源,以确保我国卫星互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挑战。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智通财经编辑:王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