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两三年,受疫情和国际航线停滞影响,航空股长期处于历史估值底部。近期以来,伴随着航空板块的持续拉升,这块“价值洼地”似乎出现了明显的修复行情。
智通财经观察到,自10月9日以来,港股市场航空股板块开始逐步大幅走高,10月9日、10月15日、10月20日,该板块分别录得3.47%、5.68%、5.38%的涨幅,累计至今板块涨幅板块涨幅为15.14%。其中,中国东方航空股份(00670)累计涨幅高达37.42%,中国南方航空股份(01055)累计涨幅高达22.57%。
(行情来源:富途)
航空板块迎来强势修复行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客运量增长+票价修复,行业景气度显著提升
毫无疑问,此次国庆与中秋连休以及便捷“拼假”方式,对假期出行意愿带来了强大的驱动作用。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5年10月1日至8日(国庆中秋假期),累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到24.32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预期日均同比增幅6.2%。其中,民航客运量实际共1,913.8万人次,日均239.2万人次,日均客运人次同比2024年、2019年分别增长4.1%、26.9%。国盛证券表示,创新高的假期人员流动量数据以及同比增长的民航客运量,彰显民航需求韧性。
从航班量来看,截至2025年10月14日,2025年民航航班执行量为15,539架次/日,2024年同期14,980架次/日,同比增加3.73%,航班量平稳增加。从客座率角度看,2025年7至9月,民航客座率分别为84.5%、87.5%、85.8%,均高于2019年同期客座率水平;2025年9月,三大航平均客座率85.7%,较2019年同期增长5个百分点,好于行业平均增幅。
对航班量结构进行拆解,国际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航班执行量增幅显著。截至2025年10月14日,2025年民航国际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航班量日均达2,154架次/日,同比增加16.70%;2025年国内航班执行量日均13,885架次/日,同比增加1.91%。随着免签范围的不断扩大,国际出行及交流需求被不断激活。截至2025年6月底,国际航班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
伴随着航班量平稳增加,客座率稳中有升,票价也呈现持续修复的状态。
2025年9月,民航国内经济舱平均含税票价697元,同比增长0.6%,较2019年9月同比-5.0%;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民航国内经济舱平均票价849元,同比增加0.3%,较2019年假期同比-1.4%,票价持续修复。
需求量的提升加速释放航空行业活力之际,油价或进入下行周期,亦有望对行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带来驱动作用。
截至2025年9月,经过5个月的增产,欧佩克+已完全退出2024年初减产220万桶/日原油的协议。9月7日,OPEC+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自10月起进一步增产13.7万桶/日,意味着该组织已启动第二阶段增产计划,对应2023年总量约166万桶/日的减产(这部分减产计划原定于2026年底到期)。2025年1-9月我国航空煤油进口到岸完税价格平均约5713元/吨,同比13%。2025年9月5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为65.50美元/桶,随着主要产油国增产,油价或继续下行,航司单位航油成本有望继续下降,助力盈利释放。
基于上,不难看出,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助力下,航空行业景气度提升显著,从而也对二级市场带来一定正反馈效应。
航空业或迎“超级周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短期来看,此次国庆假期数据超预期显然验证了行业的需求韧性,但中长期来看,航空行业或有望启动“超级周期长逻辑”。
一方面是,供需剪刀差形成长期支撑。
从需求端来看,需求结构优化是关键。具体而言,在消费升级与体验式消费的发展背景下,
休闲旅客占比大幅提升,抗周期能力增强。与此同时,公商务需求逐步恢复,2025年Q3国内公商务客运量环比连续增长,推动票价回升。长期来看,中国人均乘机次数仅0.47次(2019年),不足美国的1/5,城镇化与消费升级将持续释放需求潜力,预计2030年人均乘机次数有望达0.8次,对应客运量年均增速6.5%。
另一方面,供给端则是刚性约束难解。
从供给端来看,全球飞机制造产能恢复缓慢,空客、波音2025年产能仅为2019年的60%-70%,订单积压达1.7万架,中国航司平均交付等待周期从2年延长至3.5年。国内方面,2025-2028年客运运力年均增速预计仅3.1%,远低于2010-2019年的8.5%,主要受新增飞机不足(年均不足120架)和老旧机队退役(未来5年预计退役300架)双重压制。此外,空域时刻瓶颈与“反内卷”行业自律进一步限制供给释放,民航局对2025/26年冬航季时刻增长的严控将持续优化供需结构。
此外,市场化改革与行业自律亦激活了航空行业盈利弹性。
2017年运价改革后,航司定价权显著提升。在客座率高企背景下,2025年以来,国内干线票价亦实现了同比上涨。其中信达证券指出,国庆中秋小长假行业扣油票价同比转正,10月上旬票价持续回正,四季度步入公商务出行为主的淡季,去年基数偏低情况下,同比或有明显改善,带动航司单位座收持续修复。
同时,随着“反内卷”措施及《公约》的落实,行业恶意低价现象有望消减,或能带动票价有所修复,进一步推动航司单位座收回升。叠加油价下行带来的成本下降,航司盈利或能进一步增长。其中,国泰海通证券测算,若公商务需求持续恢复,航司盈利中枢将显著上行,2025年Q3盈利有望再次超过2019年同期,初步展现周期上行趋势。
鉴于此,关于航空行业的“超级周期长逻辑”也获得主流认可。国泰海通、中泰证券等机构均认为,中国航空业已具备启动超级周期的条件:票价市场化保障高客座率向票价传导,机队增速放缓消除三四线增投压力,叠加公商务需求恢复,航司盈利中枢上行具备可持续性。高盛、花旗等国际投行上调头部航司评级,认为供给约束将持续至2027年,票价上涨是核心驱动因素。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中国航空业正处于“高需求、低供给、强政策”的共振周期,超级周期启动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预计2025-2028年供需剪刀差将持续扩大,票价与客座率双升驱动航司盈利弹性兑现,行业有望从“强周期波动”转向“供需驱动的盈利稳定期”。投资者可关注全服务航司(如国航、南航)的枢纽优势与国际航线弹性,以及廉航(如春秋航空)的低成本高周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