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最新的关税政策宣布之后,瑞士医药巨头罗氏(Roche)火速发布新闻公告称,旗下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业务部门已于8月开始为一处新制造设施破土动工,并且这家制药领军者已承诺在美国市场持续进行重大投资。
据了解,特朗普在当地时间周四表示,自10月1日起,美国政府将对品牌或专利药品的进口征收100%的关税,除非某家制药公司正在美国建设一家大型制造工厂。
罗氏的一位发言人提及曾经于8月25日发布的公告,内容涉及其基因泰克(Genentech)部门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霍利斯普林斯建设该设施的计划,以及罗氏承诺在美国市场制造和研发方面投资500亿美元。
罗氏与诺华是瑞士两家最大规模的制药公司,在全球制药领域也占据重要地位,两者均在美国拥有重要的生产业务。诺华也在今年早些时候作出在美国市场进行大额投资承诺,但未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一位行业消息人士预计,基于美国方面的初步指示,特朗普周四所列的关税很可能不适用于这两家瑞士医药巨头。
瑞士政府则表示,相关部门正在分析特朗普药品关税政策措施的潜在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具体影响。
当地时间9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10月1日起,美国将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其中对任何品牌或专利的医药产品征收100%的关税。特朗普表示,药品关税不适用于在美国建厂的公司,他将这些工厂定义为“破土动工”或“在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特朗普多次针对医药行业出台政策,“降药价”和“医药供应链回流美国”为其中两大主题。
有华尔街分析师指出,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欧洲医药巨头——如诺华、罗氏、赛诺菲、阿斯利康以及拜耳等巨头——将面临沉重打击。这些来自欧洲的医药行业领军者们被迫痛苦抉择,要么承受巨额关税成本,要么在短期内投入数百亿美元将关键生产线转移至美国境内或其自由贸易伙伴(如可能的墨西哥、加拿大,甚至波多黎各)。这可能导致欧洲本土制药业萎缩和失业。然而,供应链转移过程漫长、复杂且成本极高,绝非一年半载能轻易完成,期间必然伴随混乱和供应中断风险。
因此对于全球医药行业来说,进入美国市场的“路径选择”将被重塑。若成品药在境外生产后直接进口美国:除非生产主体正在美国建厂,否则面临100%关税,价格与利润模型会被显著侵蚀。对以自研创新药出海为目标、且短期不打算在美建产能的企业,属于一记重锤。
若采用“在美生产/转移至美国CDMO”:可通过美国本土生产满足豁免条件,从而规避关税,但是此举必然将推高初期资本开支与单位成本,但保住商业可行性;对美国本土CDMO/CMO可谓构成订单利好,政策相关的催化与逻辑与罗氏的“在美建厂”动作基本一致。把美国商业化交给拥有在美产能的合作方(或由其负责在美生产/代工),可天然绕开关税,因此与拥有美国制造网络的药企达成更深合作(股权、里程碑、分成)的商业前景无疑更加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