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东吴基金陈伟斌:AI估值体系或将被重塑 液冷或是AI投资的下一个“胜负手”
陈雯芳 09-17
阅读量

智通财经APP获悉,东吴基金陈伟斌近日表示,光模块中长期看后面可能仍有估值上行空间,但最猛烈的“主升浪”阶段也许已近尾声。液冷这个相对小众的行业,在未来两年有可能复制光模块的表现,成为AI产业链中增速最快的板块。能否抓住液冷的机会,或将是下一阶段AI投资的“胜负手“。

陈伟斌认为,当前市场对AI算力的定价,正陷入一种“刻舟求剑”式的认知错误。由于对2019-2021年新能源泡沫的“记忆效应”,市场患上了“成长股PTSD”,下意识地将AI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基础设施,套用周期股的估值框架,仅给予十几倍市盈率。

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根本性的误判,因为英伟达指引的40%-50%年复合增速,按成长股逻辑,乐观情况下可以匹配40-50倍估值。这道巨大的认知鸿沟,预示着未来AI算力的估值体系或将迎来颠覆性的重塑。

陈伟斌判断明年AI服务器液冷的行业增速可能有500%,而光模块可能在100%-150%,PCB在150%-200%。通过对比,液冷的增速斜率是最大的,因此它可能会成为未来一年AI投资的胜负手。

陈伟斌认为,现阶段的AI服务器液冷,非常类似于2023年上半年的光模块。要判断它的周期,首先要理解它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液冷目前处于萌芽期,明年可能将进入爆发期,未来几年有望会是连续增长的态势。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渗透率的快速提升。

去年,AI服务器液冷的渗透率基本为0;到明年,海外NV链服务器的液冷渗透率可能将接近100%。ASIC产业链和国产算力链的渗透率也可能将逐步提升。一个行业在两年内渗透率从0到接近100%,速度非常快。

整个AI产业在2030年前大概率都将保持增长。而AI服务器液冷同时受益于“渗透率提升”和“单机价值量提升”双重逻辑,其增速可能会远快于AI资本开支的整体增速。

因此,在未来几年,它更多体现的可能是成长属性,而非强周期属性。2026年可能是它增速很快的一年(增速或达500%),之后几年增速可能会放缓至100%或大几十,但依然有望保持高增长。

陈伟斌提到,唯一的风险是全球算力资本开支的整体下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所有上游环节(GPU、HBM、光模块、液冷等)的增速可能都会下降。

但即便如此,由于液冷还有从风冷到液冷的渗透率提升逻辑,它的下滑幅度可能会相对小一些。所以,陈伟斌称,会密切跟踪北美四大云厂商的财报和资本开支计划,这是重要的风向标。

对于创新药领域,陈伟斌表示,新药可能正处在一轮持续两到三年的向上产业趋势中。现在才走了两三个季度,未来大概率还有一年到一年半的行情,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都足够。这一轮趋势的核心驱动力是中国创新药企的“BD出海”(授权出海),背后是海外跨国药企(MNC)的核心大单品在未来三年面临“专利悬崖”的集中到期。

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创新药企的在研管线实力正在不断提升。在PD-1/VEGF和PD-1/IL-2这类双抗赛道,中国就是全球最优的。在ADC赛道,中国企业也在加紧追赶。陈伟斌相信,未来的全球药王大概率会从中国的这些企业中诞生。中间个别新药的失败,或只是扰动,可能并不会影响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宏大叙事和核心逻辑。

陈伟斌还表示,在市场狂热时确实可能出现泡沫,但目前阶段,创新药还处在正常估值水平,没有出现泡沫。与2019-2021年那一轮牛市中整个医药板块夸张的估值相比,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创新药的估值,通常对国内业务用PS(市销率)。对海外BD的授权收入,由于研发推广费用由海外伙伴承担,拿到的分成基本是利润,所以可以用PE(市盈率)来估。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估值模型会对这些在研管线根据其所处的临床阶段打一个很大的折扣。比如一期临床的管线,折扣会打得很狠;三期临床的折扣就小一些。

展望后市,陈伟斌认为,光模块中长期看后面仍可能有估值上行空间,但最猛烈的“主升浪”阶段或已结束,行情将大概率转入横盘震荡,以时间换空间来消化前期的巨大涨幅,消化完之后可能仍有估值上行空间。上游算力中,液冷有望接力,成为AI投资的下一个胜负手。

而创新药板块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调整后,基本面逻辑依旧坚实。随着9月份全球学术会议等催化剂的临近,创新药可能结束盘整,可能开启下一轮主升浪,当前或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战略窗口期。

更多精彩港美股资讯
相关阅读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