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持续活跃但又高度结构化的行业轮动行情,与异常充裕的流动性息息相关。我们在此前报告中详细分析了港股资金面的构成与未来演变。在影响港股资金面的几股主要力量中:除了5-7月金管局意外投放大量资金导致港股微观流动性极度充裕外,南向资金扮演了关键甚至决定性的角色,海外资金并没有大幅回流甚至相比3月底的配置比例还有下降。往前看,考虑到金管局为了守住港币弱方仍需不断回笼资金,美国财政三季度有1万亿美元发债供给压力,南向资金将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证据是:1)南向资金成交占比进一步走高至35%的高点;2)外资从数据和调查结果上,不仅没有大举增配,低配人数占比反而增加。
今年以来,南向净流入规模已达到7974.5亿港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8,078.7亿港元的流入总规模。南向资金中,根据资金属性所体现的交易特点反推,
1)主动公募基金港股持仓占比从去年底的25.8%提升至32.5%,当前此类基金总规模约1.55万亿港元,年初至今港股配置提升规模约1,000-1,200亿港元。不过考虑到其中存在指数价格因素后(平均涨幅15%左右),年内此类基金港股净增量约850-1,050亿港元,贡献年初以来南向约8,000亿港元流入的10-15%左右;
2)公募整体港股持仓占比从去年底的30.5%提升至目前39.8%左右,此类基金总规模约2.62万亿港元,年初至今港股配置提升规模约2,500-3,000亿港元,同样考虑价格因素,年初至今港股净增量约2,200-2,800亿港元。排除主动公募约900亿港元,此类(ETF为主)基金港股净增量约1,500-2,000亿港元,贡献南向的25-30%;
3) 余下约50%的部分相对难以拆解,其中保险部分更多是稳步买入分红尤其是银行,我们也看到年初以来港股银行板块AH溢价已经低于理论上125%的“隐形底”(贡献约25-35%);而另外15-20%的部分则属于直接开通港股通交易的个人投资者与私募基金等。结合公募基金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我们更新公募基金的港股持仓和配置变化,以此提供更多南向资金动向的细节。
整体趋势:主动权益港股仓位升至32.5%,但在南向中占比继续下降,说明主动公募并非主力
首先看总规模,可投资港股公募基金总规模整体抬升,新发基金数目同样加速。截至二季度末,内地可投港股公募基金(剔除QDII)共4,048只,总资产2.62万亿人民币,较一季度增加152只,规模也环比增加1,532亿人民币,占全部13,561只非货基和20.1万亿人民币规模的29.9%和13.1%,均较一季度有所提升。这其中,1)主动偏股基金2,200只(总规模1.56万亿人民币,不含ETF),规模增加326亿人民币。2)可投港股ETF规模增长更快,截至二季度规模达3809.3亿人民币,较一季度末的3264.1亿人民币增长16.7%。发行方面,二季度可投港股公募基金新发数较一季度明显加速,新增155只,本季度新发行基金的规模也较上季度有所上升,约861亿人民币(对比一季度112只与716亿人民币)。主动偏股型基金同样如此,发行速度较一季度提速,共65只,且新发行基金的规模增加335亿人民币(一季度发行43只与124亿人民币)。
其次看持仓情况,主动基金港股仓位再创新高,但在南向中占比继续下降,说明主动公募并非南向主力。上述4,048只公募基金持有港股市值7,343亿人民币,较一季度6,509亿人民币增长12.8%。截至二季度末,公募港股持仓占其股票投资市值比例从上季度的36.9%进一步升至39.8%,再创沪港通开通以来新高。对比之下,二季度恒指与MSCI中国涨幅仅为0.8%与4.1%,恒生科技甚至下跌1.7%。
进一步看主动偏股型基金,二季度港股持仓4,379亿人民币,较一季度小幅增加6.5%(一季度4,112亿人民币),但升幅明显小于整体和被动基金的增加幅度,港股仓位从上一季度的30.8%升至32.5%。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基金持股在南向中占比从9.7%下降至9.2%,说明主动权益基金并非南向主力。对比之下,被动ETF持有港股市值则从3264.1亿元提升近17%至3809.3亿元,被动基金在南向中占比从5.6%升至6.2%,说明个人和其他通过ETF配置的机构投资者如企业年金等贡献较大。
行业配置:医疗保健与金融最受青睐,零售与媒体娱乐下滑最多,个股集中度下降
生物医药、银行与保险等提升最多,零售以及媒体娱乐明显下滑。对比一季度,内地公募持有港股老经济市值占比从20.7%升至22.9%,新经济占比则自去年一季度以来首次下滑。细分看,生物科技,银行与保险等板块市值占比提升最多。相反,可选消费零售、媒体与娱乐、汽车与零部件、半导体降幅最大。从绝对持仓水平看,媒体娱乐、制药与生物科技以及可选消费零售等持仓最高;商业和专业服务、医疗保健设备,必需消费等持仓比例较低。相比自身历史水平,银行与保险等板块已处于历史配置高位;相反,消费者服务、能源与房地产等则处于历史低位。
个股层面,头部集中度明显下降;信达生物(01801)、三生制药(01530)与泡泡玛特(09992)增持最多,阿里巴巴(09988)与腾讯(00700)下滑明显。二季度内地公募基金增持医药与新消费,其中信达生物、三生制药与泡泡玛特无论是在持有基金数还是市值均增加最多;相反,阿里巴巴、腾讯与小鹏汽车(09868)等则减少最多。重仓持股层面,三生制药与快手(01024)替换理想汽车(02015)与中海油(00883)进入前十大重仓股行列。相比一季度,持有信达生物、三生制药、泡泡玛特与石药集团(01093)的基金数量上升最多。相反,持有阿里巴巴、腾讯控股、小鹏汽车等的基金数量明显减少。此外,重仓股集中度在二季度明显下滑,前3大重仓股占前100只重仓股市值30.9%,较一季度下滑8.9个百分点,前10大重仓股占前100只重仓股市值也从一季度的64.2%下降至58.7%。
前景展望:南向年内累计流入或将超万亿港元;但在亢奋时追、不如在低迷时买,“新哑铃”配置
资金层面,南向资金累计流入将超万亿港元,相对确定增量为2,000-3,000亿港元。今年以来南向累计流入7,974.5亿港元,日均流入61.3亿港元,已接近去年全年净流入总规模(2024年全年流入8,078.7亿港元,日均34.7亿港元)。若维持当前速度,今年总量可能要接近1.5-1.6万亿港元,难度较大。我们在3月中旬发布的报告以及近期发布的报告中做了详细梳理,结合公募最新数据,在可测算部分中,公募与保险等机构的“子弹”可能并没有想的那么多。截至二季度,主动偏股基金港股持仓已经达到32.5%的历史新高,假设年内比重提升至40%(基金名称不带“港股”的最高投资比例不得超过50%),考虑到当前主动偏股型基金1.56万亿元的整体规模,考虑新发基金速度维持当前水平,后续空间约1,200-1,500亿港元。险资部分,我们交流下来险资今年以来大幅买入港股银行,且港股通红利税并不影响险资的投资。假设权益占其资金比例提升至15%且港股占权益比例提升至20%,再考虑新增保费部分,预计年内有望带来约1,500-2,000亿港元的增量资金。因此我们测算,年内相对确定的南向增量约为2,000-3,000亿港元(公募约1000亿港元+保险约2000亿港元)。至于个人和交易性资金的部分,赚钱效应更为关键,也导致其资金流入波动更大,更难测算,假设上述各类型资金在当前港股配置比例的基础上提升2-3%,粗略估算可能也会带来500-1,000亿港元的流入。
市场层面,近期市场向上突破,朝着我们在此前报告中给出的乐观情形演进(恒指26,000),投资者普遍关心,这一突破是否可持续?换言之,随着市场的上涨,是应该加仓追还是逐步适度获利,我们的看法如下:
1) 驱动本轮上涨的因素有两块:一是4月以来持续跑输的互联网(得益于H20芯片以及外卖大战边际降温的提振),因此近期恒指的表现强于恒科(恒指的“含科量”为40%),二是反内卷和雅江水电项目对包括建筑、建材、机械等周期品的推动,使得恒指也没有大幅落后。对比之下,此前强势的新消费普遍回调。
2) 从点位和风险溢价角度看:恒指整体的风险溢价已经降至5.6%,低于3月初和去年10月初市场高点对应的水平,但拆分开,老经济(银行与周期)大幅低于3月底,甚至已经低于2021年中国经济和地产周期高点时水平,表明这部分的情绪更为亢奋。新消费和创新药的风险溢价也处于低位,这都与4月以来作为市场上涨主力的特征一致。相反,互联网板块的风险溢价仍高于3月底,因此若假设下互联网板块风险溢价回落至今年3月下旬时低点,而新消费/创新药与银行等老经济板块情绪维持不变,可推动恒指对应26,000点左右。
3) 看似强劲的指数行情,本质上还是一个结构市:从去年底以来,市场经历了924、AI和关税之后的三轮反弹,每一轮作为领头羊的行业风格都不相同,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能准确的把握结构方向,例如一季度没有互联网持仓,二季度都是互联网持仓,三季度依然持有新消费,那么根本就无法得到指数层面看似强劲的涨幅。所以,看似是指数,本质还在结构。
4) 行情的持续性如何?我们必须要承认,流动性和情绪驱动的行情永远都会比基本面测算的位置要高,而且精准的测算情绪和流动性驱动下的点位是困难的。政策和产业因素并非没有效果,而更多是市场在一开始总会“想得更多”,进而导致透支:924对政策的憧憬如此;1-3月AI行情时热议的“东升西降”叙事如此;4月后的新消费、创新药和周期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好处在于:一流动性充裕、二底部有支撑,这两个因素和市场总会透支的特征叠加在一起,促使我们依然认为:在亢奋的时候追,不如在低迷的时候买和提前埋伏来得更好,亢奋的板块如果能在高位锁定部分利益,也可避免损失,3月的AI行情即是如此。我们在上文中给出的乐观情形所需要的前提是:已经处于2021年高点的银行和老经济板块情绪维持不变,新消费和创新药也大体不变,而互联网回到3月初高点的情绪。
5) 那么该如何配置?如果从“低迷的时候买和提前埋伏好于在亢奋的时候追的思路”出发,我们在此前报告中建议目前看来整体适用:1)分红侧可以适度从短期透支的银行部分切到保险;2)成长侧可以从透支的新消费切到AI应用(游戏互联网、短视频、软件等)、机器人与零部件,创新药短期也有些透支但长期逻辑依然成立,所谓“新哑铃”,核心的原则是在合理的位置买长期正确的板块。
至于周期板块,较低的筹码结构+政策催化带来了非常可观的交易行情,但是持续性需要观察:1)政策在去产能上的“决心”,2)需求侧比供给侧更为重要,即便是2015年供改,最终也是得益于2016年棚改带来的居民部门大举加杠杆逆转了通缩周期。
三季度需要关注部分流动性边际趋紧的压力,包括金管局或继续回收流动性、外围美元环境趋紧、IPO/配售仍有一定供给压力。与此同时,增长环境,政策进展,关税谈判等也需关注。
图表1:5月初Hibor大幅下行,港股微观流动性极度宽裕
资料来源:Wind,EPFR,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目前主动外资对中资股配置较基准低配1ppt
资料来源:Wind,EPFR,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南向成交占比已达到35%
资料来源:Wind,EPFR,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4:可投港股的内地公募与其他公募基金数量与规模一览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5:截至2Q25,可投港股的内地主动偏股型基金共2,200只,总规模1.56万亿人民币…
注: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6:截至2Q25,可投港股基金数量4,048只,总规模2.62万亿人民币…
注: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7:内地公募港股持仓持续提升,2Q25港股持仓占比达到39.8%,较1Q25的36.8%进一步上升
注: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8:2Q25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港股持仓4,379亿人民币,占基金股票持仓提升至32.5%
注: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9:截至2Q25,内地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整体南向的比例为15.4%...
注: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0:银行与保险等金融板块处于2021年以来配置高位;但能源、房地产与公用事业等则处于低位
注: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当前港股风险溢价ERP已经到达5.6%的低位,低于3月初和去年10月初市场高点对应的水平
注: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2:2Q25医疗保健与金融板块占公募港股投资行业比重大幅上升,但可选消费与通信服务等占比下滑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3:2Q25前10大港股持仓市值占前100只重仓港股市值的58.7%,较1Q25下滑5.5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4:乐观情形或达到26,000,但需要更多催化剂
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本文转载自:“中金点睛”微信公众号;智通财经编辑:陈筱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