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7月2日,香港发展局局长甯汉豪在立法会会议上表示,北都对香港社会和经济发展至为关键,可提供的3000多公顷新发展土地,有助于突破过去产业发展面对土地不足的瓶颈,加快推动创科以至其他产业发展,并创造约50万个新工作职位。凭借毗邻深圳的地利,北都发展亦能够更好地利用内地和香港的优势互补,更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北都亦是香港未来房屋供应的主要来源,可提供逾50万个新住宅单位,是未来公私营房屋供应的“粮仓”,有助解决香港长期面对的房屋问题,为市民创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空间。
甯汉豪指,正因为北都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提速发展一直都是特区政府的工作目标。事实上,北都很多方面都已经动起来,经过过去三年的努力,已在不同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首先,四个新发展区,包括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及新田科技城,涉及超过800公顷土地的建造工程已全速开动。目前已经在这四个新发展区内收回逾400公顷私人土地,完成平整80公顷土地并陆续将这些土地交付部门或机构兴建道路铁路基建、公私营房屋、学校、公众街市、生态保育,以至发展创科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的首三座大楼已接近建成,预计首批租户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陆续进驻。而两幅分别位于洪水桥和元朗的产业用地亦正进行招标,以兴建多层现代产业大楼,推动物流等产业升级转型,亦协助受发展影响的棕地作业者。北都另外四个新发展区的发展建议,包括流浮山、牛潭尾、新界北新市镇和马草垄亦已相继公布,已定出发展的启动时间和先后次序,现正进行土地用途建议深化工作。
随着北都的发展逐渐踏入收成期,在未来五年内,北都的土地和房屋产出将会陆续递增,包括产出至少570公顷“熟地”,约六万个住宅单位,以及约100万平方米的经济楼面面积。如果再推前,在未来十年内,这些数字更会以倍数上升;预计届时北都将产出约1700公顷土地,新落成的住宅单位数量会增加至21万个,并有逾1000万平方米的经济楼面面积产出,助力各种产业多元发展。
此外,甯汉豪还表达了关于北都建设工作的几点看法。第一,是关于土地规划。建设北都首阶段工作以规划为主,具体工作是为各个新发展区制定产业主题和建屋规模。随着所有新发展区已公布土地用途建议,待完成技术评估后,会在未来一至两年城市规划程序陆续完成,因此可以说规划工作已上正轨。与此同时,香港会因应过去几年的发展检视早年已定下的分区计划大纲图,例如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考虑深化其产业规划,放宽产业用地用途,以加入弹性。
第二方面是关于工程。在规划格局大致定下来后,工作重点就自然落在收地清拆和“三通一平”的工程。前者目前主要由政府负责,因为收地、赔偿、安置始终是政府功能,至于“三通一平”,香港会透过原址换地或“片区开发”让市场分担部分工作。第三,关于产业落地。产业落地要有政府的政策引导,亦要有市场的参与。怎么样的分工,怎么样的架构,才最能结合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