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美联储三号人物、任期内永久拥有FOMC货币政策投票权的纽约联储主席约翰·威廉姆斯周三表示,新冠疫情期间的价格冲击全方位改变了美国消费者们对于通胀的认知与感知,政策制定者们不能再理所当然地认为公众对未来物价涨幅的预期始终牢牢锚定。
威廉姆斯警告称,疫情之后,任何负面的宏观事件极易触发消费者们对于通胀的恐慌情绪,政策制定者们不仅应该着眼于未来消费者价格上涨的长期预期,还应该关注“整个通胀曲线”,以避免通胀变得愈发高企且持续。
“过去五年确实改变了人们对通胀的看法,”威廉姆斯周三在东京参加日本央行举办的一场会议时说。他补充道,政策目标不仅要锚定长期通胀预期,“还要锚定整个通胀曲线”。
“你最想避免的情况就是让通胀变得高度持久,因为高度持久最终可能演变成永久性的通胀现象。”他在会议发言上表示。
周二,由日本央行及其附属智库主办的为期两天的年度央行会议在东京日本央行总部开幕。虽然没有徒步小径和靓丽乡村风景,但这场央行盛会依然被业内誉为日本版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与会者包括了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著名学者,同时来自美联储、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和澳洲联储的重要官员也将出席此次会议,其中就包括了美联储三号人物、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
多项针对美国家庭与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在特朗普政府接二连三宣布加征关税政策后,近期美国消费者们对美国经济的看法恶化,对短期物价涨幅的预期也有所上升,消费者信心指数也跌至历史最低点附近。
不过,基于市场调查的通胀预期指标以及纽约联储的通胀调查仍表明,长期消费者通胀预期大体围绕美联储2%的目标徘徊。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威廉姆斯说的那样,新冠疫情期间的价格冲击全方位改变了美国消费者们对于通胀的认知与感知,这也是为何面临关税冲击之际美国民众对于未来一年左右的通胀预期大幅升温,他们普遍担忧疫情导致的通胀尚未完全消除,叠加特朗普关税政策所带来的通胀冲击力共同推动可能再次出现疫情时期的那种通胀飙升。
在通胀预期方面,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布的在4月22日至5月13日期间进行的最新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们预期未来一年美国物价将以7.3%的年增速上涨,创下1981年以来最高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则意外下滑至50.8,不仅低于4月的52.2,也创下历史第二低水平,仅高于2022年6月创下的最低纪录。
上周,威廉姆斯暗示,美联储政策制定者们可能将在7月之前保持基准利率不变,以观察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主导的贸易政策调整以及减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实质影响。
包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内的多位美联储政策制定者近期曾表示,他们面临美国失业率上升和通胀上行的双重风险,但普遍认为货币政策仍处于“恰当位置”,可以先观望美国经济走势,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尼尔·卡什卡里(Neel Kashkari)近日在一次会议上强调,鉴于新一轮全球贸易战引发的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以及捍卫通胀预期的“首要”必要性,美联储需谨慎行事。卡什卡里在事先准备好的发言中指出:“贸易谈判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全结束。”他还提到,对中间商品加征的关税需要时间才能传导至终端,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通胀预期失控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美联储官员们持续释放维系当前利率的信号,以及中美两大全球最大规模经济体达成贸易共识且同意大幅降低彼此关税之后,美国经济“软着陆”预期迅速升温,高盛等华尔街金融机构们对于美联储降息押注出现明显降温。
来自高盛的经济学家团队现在预计美联储将从12月而非他们此前押注的从7月开始进行三次降息;而来自巴克莱银行的经济学家们则预测美联储将在2025年仅实施一次降息,随后在明年再进行三次分别25个基点的降息幅度,此前,巴克莱的经济学家们预计今年将有两次25个基点的降息,分别将在7月和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