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近期,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迎来重大政策利好。4月24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防科工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印发《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及,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标志性产品产业化规模放量,商业火箭总装制造能力每年100发、商业卫星智能制造能力每年1000颗、应用终端批量制造能力每年100万个。
值得一提的是,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在最新的“中国航天日”科普展上,中科星图、航天驭星、深蓝航天等多家商业航天企业也带着最新技术成果参展。
中科星图展示了基于环形网络的新一代火箭测量系统、洞察者商业航天测控产品、卫星信号智能一体化KS平台、商业航天气象海洋空间天气服务平台、星图云开放平台等一系列产品与解决方案。
深蓝航天展出了三款星云系列火箭模型及两台雷霆系列发动机真机。公司表示,将按计划执行“星云一号”运载火箭一子级垂直回收飞行验证,计划在2025年年内择机发射。
银河航天表示,公司目前已累计成功发射自主研制卫星20余颗,包括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可堆叠卫星、分布式多星编队SAR卫星等,助力航天强国建设。
今年3月5日,商业航天再次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上海、湖北、重庆、广东、海南等多地发布政策,加码推进商业航天发展。
4月21日,四川省审议通过《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强调发挥四川卫星发射条件优越、航天产业基础扎实、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推动全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日前,上海围绕航天产业发展制订了“一四三”计划。总目标包括:力争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商业火箭形成年产100发、商业卫星形成年产1000颗能力,全面建设重复使用火箭创新高地、低成本商业卫星制造高地、行业应用服务高地。
赛迪研究院商业航天首席研究员杨少鲜表示,“航天+”等新业态正在萌芽,太空旅游、商业探月有望在5至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迈向试验验证或商业运营初期。
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航天企业在500家左右,整体产值也在1万亿人民币以上。中航证券认为,供给侧上,商业航天自主可控带来明显的缓冲效应。近日美国实施的关税对等政策对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直接影响较为有限,主要得益于我国多年来在航天领域持续推进的国产化战略和技术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对外依存度显著下降。
该机构表示,短期内,商业航天发射和卫星星座建设仍将继续作为商业航天产业波动的重要驱动因素,事件刺激的敏感度将保持高位,卫星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仍将持续受到高度关注。
国海证券表示,卫星互联网的需求端将迎来较大增长,发展前景广阔。现有的通信网络无法全部覆盖山区、沙漠、海洋和天空等地方,同时自动驾驶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也对通信容量和延迟提出了新要求,上述因素将推动卫星互联网需求端迎来较大增长。据测算,2024至2030年,商业航天卫星通信产业链整体增量约6536亿—7655亿元。随着多重因素推动我国低轨卫星发射进程加速,预计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将进入高景气周期。
相关概念股:
上海复旦(01385):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优势在于高度的可定制性、出色的实时性能、以及良好的抗辐射能力。华西证券此前表示,上海复旦目前拥有千万门级FPGA/亿门级FPGA/十亿门级及PSoC共四大系列数十款产品,是国内领先可编程器件芯片供应商。
中国电信(00728):中国电信卫星应用技术研究院最新宣布,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让智能手机直连卫星通话成为现实,填补了全球空白,为在无人区等信号盲区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通信保障。这项突破性的技术,由中国电信携手华为等企业,历时两年多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最终实现普通智能手机无需换卡换号即可通过卫星网络与世界相连。
中国移动(00941):据报道,目前,中国移动用户已经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使用卫星通信,但主要集中在北斗卫星短信业务,真正的卫星语音通话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
中国联通(00762):近日中国联通App上线了“联通卫星”业务,用户办理该业务后,可在地面通信网络覆盖不稳定或无覆盖的情况下,通过天通卫星提供紧急通信服务。目前,该业务限天津、山西、安徽、湖北、广东、海南用户办理,可开通联通卫星10元/月功能包,包含2分钟的国内通话语音服务。